異常產褥—執業醫師考試歷年真題解析(婦產科)
2013-10-07 19:11:26 來源:37度醫學網 作者: 評論:0 點擊:
第十三單元 異常產褥
產褥感染
一、產褥感染及產褥病率的概念
分娩時及產褥期生殖道受病原體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變化稱產褥感染,是產婦四大死亡原因之一。產褥病率是指分娩24小時以后的10日內用口表每日測量4次,體溫有2次達到或超過38℃?梢姸吆x不同。造成產褥病率的原因以產褥感染為主,也包括產后生殖道以外的其他感染與發熱,如泌尿系統感染、急性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二、病因
(一)常見病原體種類 有需氧性鏈球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厭氧性鏈球菌、厭氧性桿菌等。
(二)感染來源
1.外來感染 主要是產時無菌操作不嚴,如接產者的雙手、所用器械、敷料將病原體帶入產婦生殖道。
2.自體感染 正常孕婦生殖道或其他部位寄生的病原體,當出現感染誘因時可致病。
(三) 感染誘因 貧血、營養不良、臨近預產期性交、產科手術操作、產程延長等。
三、病理及臨床表現
(一)急性外陰、陰道、宮頸炎 體溫不高或不超過38℃,表現為局部灼熱、疼痛,膿性分泌物刺激尿道口出現尿痛、尿頻。會陰傷口感染,縫線陷入腫脹組織內,針孔流膿。陰道與宮頸感染表現為粘膜充血、潰瘍,膿性分泌物增多,日后導致陰道粘連甚至閉鎖。若向深部蔓延,出現高熱,可播散達子宮旁組織,引起盆腔結締組織炎。
(二)急性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 病原體經胎盤剝離面侵入,子宮內膜炎多伴有子宮肌炎。輕者表現為低熱、惡露增多有臭味、下腹疼痛及壓痛。重者出現寒戰、高熱、頭痛、心率快,白細胞增多,下腹部壓痛輕重不一,惡露不一定多,容易被誤診。
(三)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急性輸卵管炎 病原體沿子宮淋巴或血行達宮旁組織,出現急性炎性反應形成炎性包塊,波及輸卵管系膜、管壁。侵及整階盆腔形成“冰凍骨盆”。淋球菌沿生殖道粘膜上行感染,達輸卵管與盆腹腔,形成膿腫后,高熱不退。
【執業2004-4-092】128歲產褥婦,產后8日,發熱、腹痛5日入院。體溫39.2℃,血壓90/60 mmHg,急性痛苦病容,下腹壓痛。婦科檢查:子宮如妊娠4個月大,觸痛明顯。子宮右側觸及有壓痛實性腫塊。本例應診斷為(2004)
A急性子宮內膜炎
B急性子宮肌炎
C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
D急性盆腔腹膜炎
E彌漫性腹膜炎
答案:C(2004)
(四)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彌漫性腹膜炎 炎癥繼續發展,擴散至子宮漿膜,形成盆腔腹膜炎,繼而發展成彌漫性腹膜炎,出現全身中毒癥狀,如高熱、惡心、嘔吐、腹脹,檢查下腹部明顯壓痛、反跳痛。子宮活動度差,一側或兩側附件區組織增厚、壓痛,炎癥繼續發展,盆腔膿腫形成,若膿腫波及腸管與膀胱可出現腹瀉、里急后重與排尿困難。急性期治療不徹底能發展成慢性盆腔炎而導致不孕。
(五)血栓性靜脈炎
1.盆腔血栓性靜脈炎 累及卵巢靜脈、子宮靜脈、髂內靜脈、髂總靜脈及下腔靜脈,常為單側,多于產后1~2周,繼子宮內膜炎之后出現寒戰、高熱,持續數周。
2.下肢血栓性靜脈炎 病變多在股靜脈、腘靜脈及大隱靜脈,出現弛張熱,下肢持續疼痛,局部靜脈壓痛或觸及硬索狀,使血液回流受阻,引起下肢水腫,皮膚發白,習稱“股白腫”,多繼發于盆腔靜脈炎或周圍結締組織炎。
(六)膿毒血癥及敗血癥 當感染血栓脫落進入血循環可引起膿毒血癥,出現肺、腦、腎膿腫或肺栓塞可致死。若細菌大量進入血循環并繁殖形成敗血癥,可危及生命。
四、診斷要點
(一)詳細詢問病史,全身及局部體檢,排除引起產褥病率的其他疾病與傷口感染,進行血尿常規化驗。檢測血清C一反應蛋白,有助于早期診斷感染。
(二)確定病原體,病原體的鑒定對治療非常重要。方法有:
1.病原體培養。
2.分泌物涂片檢查。
3. 病原體抗原和特異抗體檢測 已有藥盒可快速檢測。
(三)確定病變部位 通過全身檢查、三合診或雙合診,觸到增粗輸卵管或盆腔膿腫包塊,輔助檢查如B型超聲,能對產褥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塊、膿腫作出定位及定性診斷。
五、處理
(一)支持療法,糾正貧血與電解質紊亂,增強免疫力。
(二)清除宮腔殘留物,膿腫切開引流,取半臥位等手段去除病原。
(三)應用廣譜高效抗生素,必要時短期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四)對血栓性靜脈炎,應用大量抗生素同時,加用肝素48。72小時。也可用活血化瘀中藥及溶栓類藥物治療。若化膿性血栓不斷擴散,可考慮結扎卵巢靜脈、髂內靜脈等,或切開病變靜脈直接取栓。
(五)嚴重病例可引起中毒性休克、腎功能衰竭,應積極搶救,治療爭分奪秒。
產褥感染
一、產褥感染及產褥病率的概念
分娩時及產褥期生殖道受病原體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變化稱產褥感染,是產婦四大死亡原因之一。產褥病率是指分娩24小時以后的10日內用口表每日測量4次,體溫有2次達到或超過38℃?梢姸吆x不同。造成產褥病率的原因以產褥感染為主,也包括產后生殖道以外的其他感染與發熱,如泌尿系統感染、急性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二、病因
(一)常見病原體種類 有需氧性鏈球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厭氧性鏈球菌、厭氧性桿菌等。
(二)感染來源
1.外來感染 主要是產時無菌操作不嚴,如接產者的雙手、所用器械、敷料將病原體帶入產婦生殖道。
2.自體感染 正常孕婦生殖道或其他部位寄生的病原體,當出現感染誘因時可致病。
(三) 感染誘因 貧血、營養不良、臨近預產期性交、產科手術操作、產程延長等。
三、病理及臨床表現
(一)急性外陰、陰道、宮頸炎 體溫不高或不超過38℃,表現為局部灼熱、疼痛,膿性分泌物刺激尿道口出現尿痛、尿頻。會陰傷口感染,縫線陷入腫脹組織內,針孔流膿。陰道與宮頸感染表現為粘膜充血、潰瘍,膿性分泌物增多,日后導致陰道粘連甚至閉鎖。若向深部蔓延,出現高熱,可播散達子宮旁組織,引起盆腔結締組織炎。
(二)急性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 病原體經胎盤剝離面侵入,子宮內膜炎多伴有子宮肌炎。輕者表現為低熱、惡露增多有臭味、下腹疼痛及壓痛。重者出現寒戰、高熱、頭痛、心率快,白細胞增多,下腹部壓痛輕重不一,惡露不一定多,容易被誤診。
(三)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急性輸卵管炎 病原體沿子宮淋巴或血行達宮旁組織,出現急性炎性反應形成炎性包塊,波及輸卵管系膜、管壁。侵及整階盆腔形成“冰凍骨盆”。淋球菌沿生殖道粘膜上行感染,達輸卵管與盆腹腔,形成膿腫后,高熱不退。
【執業2004-4-092】128歲產褥婦,產后8日,發熱、腹痛5日入院。體溫39.2℃,血壓90/60 mmHg,急性痛苦病容,下腹壓痛。婦科檢查:子宮如妊娠4個月大,觸痛明顯。子宮右側觸及有壓痛實性腫塊。本例應診斷為(2004)
A急性子宮內膜炎
B急性子宮肌炎
C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
D急性盆腔腹膜炎
E彌漫性腹膜炎
答案:C(2004)
(四)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彌漫性腹膜炎 炎癥繼續發展,擴散至子宮漿膜,形成盆腔腹膜炎,繼而發展成彌漫性腹膜炎,出現全身中毒癥狀,如高熱、惡心、嘔吐、腹脹,檢查下腹部明顯壓痛、反跳痛。子宮活動度差,一側或兩側附件區組織增厚、壓痛,炎癥繼續發展,盆腔膿腫形成,若膿腫波及腸管與膀胱可出現腹瀉、里急后重與排尿困難。急性期治療不徹底能發展成慢性盆腔炎而導致不孕。
(五)血栓性靜脈炎
1.盆腔血栓性靜脈炎 累及卵巢靜脈、子宮靜脈、髂內靜脈、髂總靜脈及下腔靜脈,常為單側,多于產后1~2周,繼子宮內膜炎之后出現寒戰、高熱,持續數周。
2.下肢血栓性靜脈炎 病變多在股靜脈、腘靜脈及大隱靜脈,出現弛張熱,下肢持續疼痛,局部靜脈壓痛或觸及硬索狀,使血液回流受阻,引起下肢水腫,皮膚發白,習稱“股白腫”,多繼發于盆腔靜脈炎或周圍結締組織炎。
(六)膿毒血癥及敗血癥 當感染血栓脫落進入血循環可引起膿毒血癥,出現肺、腦、腎膿腫或肺栓塞可致死。若細菌大量進入血循環并繁殖形成敗血癥,可危及生命。
四、診斷要點
(一)詳細詢問病史,全身及局部體檢,排除引起產褥病率的其他疾病與傷口感染,進行血尿常規化驗。檢測血清C一反應蛋白,有助于早期診斷感染。
(二)確定病原體,病原體的鑒定對治療非常重要。方法有:
1.病原體培養。
2.分泌物涂片檢查。
3. 病原體抗原和特異抗體檢測 已有藥盒可快速檢測。
(三)確定病變部位 通過全身檢查、三合診或雙合診,觸到增粗輸卵管或盆腔膿腫包塊,輔助檢查如B型超聲,能對產褥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塊、膿腫作出定位及定性診斷。
五、處理
(一)支持療法,糾正貧血與電解質紊亂,增強免疫力。
(二)清除宮腔殘留物,膿腫切開引流,取半臥位等手段去除病原。
(三)應用廣譜高效抗生素,必要時短期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四)對血栓性靜脈炎,應用大量抗生素同時,加用肝素48。72小時。也可用活血化瘀中藥及溶栓類藥物治療。若化膿性血栓不斷擴散,可考慮結扎卵巢靜脈、髂內靜脈等,或切開病變靜脈直接取栓。
(五)嚴重病例可引起中毒性休克、腎功能衰竭,應積極搶救,治療爭分奪秒。
上一篇:分娩期并發癥—執業醫師考試歷年真題解析(婦產科)
下一篇:婦科病史及檢查—執業醫師考試歷年真題解析(婦產科)
頻道總排行
醫學推廣
頻道本月排行
熱門購物
評論排行
- 2011年臨床執業醫師考試實踐技能真...(13)
- 腋臭手術視頻(11)
- 2008年考研英語真題及參考答案(5)
- 節食挑食最傷女人的免疫系統(5)
- 核輻射的定義和單位(5)
- CKD患者Tm與IMT相關(5)
- 齊魯醫院普外科開展“喉返神經監護...(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環(5)
- 美大學性教育課來真的 男女上陣親...(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