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理論真題(完整)
2014-01-05 21:36:45 來源:37度醫學網 作者: 評論:0 點擊:
1.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之前做了兩千多實驗,有個年輕的記者曾經問他為什么遭遇這么多次失敗。愛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我發明了電燈。這只是一段經歷了兩千步的歷程。"愛迪生之所以說"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是因為他把每一次實驗都看作
A. 認識中所獲得的相對真理
B. 整個實踐過程中的一部分
C. 對事物規律的正確反映
D. 實踐中可以忽略不計的偶然挫折
2.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普列漢諾夫說,絕不會有人去組織一個"月食黨"以促進或阻止月食的到來,但要進行社會革命就必須組織革命黨,這是因為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有所不同,它是
A. 不具有重復性的客觀規律
B. 由多數人的意志決定的
C. 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
D. 比自然規律更易于認識的規律
3.社會生產是連續不斷進行的,這種連續不斷重復的生產就是再生產。每次經濟危機發生期間,總有許多企業或因產品積壓、或因訂單缺乏等致使其無法繼續進行再生產而被迫倒閉。那些因產品積壓而倒閉的企業主要是由于無法實現其生產過程中的
A. 勞動補償
B. 價值補償
C. 實物補嘗
D. 增殖補償
4.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資本主義相比,當代資本主義在許多方面已經并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正確分析這些新變化發生的原因,有利于我們科學而全面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導致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發生的根本推動力量是
A. 改良主義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
B. 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的斗爭
C. 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
D.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的影響
5.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十四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20多年的實踐,黨對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了新的科學定位,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
A. 輔助性作用
B. 決定性作用
C. 基礎性作用
D. 補充性作用
6.改革開放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人民代表大會的工作得到不斷推進。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A. 實行差額選舉
B. 按黨派分配名額
C. 按單位分配名額
D. 實行等額選舉
7.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是社會生產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據是
A. 生產要素可以轉化為生產力
B. 我國社會存在著生產要素的多種所有制
C.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按勞分的補充
D. 生產要素是價值的源泉
8.文化強則中國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其關鍵是
A. 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B. 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C. 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D.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9.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他在該刊發刊詞中宣稱,"蓋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批評時政,非其旨也。"此時陳獨秀把主要注意力傾注于思想變革的原因是
A. 他認為批評時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B. 他對資本階級民主主義產生了懷疑
C. 他對政治問題不感興趣
D. 他認定改造國民性是政治變革的前提
10.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新三民主義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究其原因,是由于新三民主義的政綱
A. 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一致
B. 把斗爭的矛頭直接指向北洋軍閥
C. 體現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
D. 把民主主義概括為"平均地權"
11.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寫道:"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這段話是針對當時黨內和紅軍中存在的
A. "在全國范圍內先爭取群眾后建立政權"的理論
B. "御敵于國門之外"的主張
C. "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D. "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的設想
12. "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這段話形象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歷形成的
A. 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
B. 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C. 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
D. 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
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它們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構成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論體系。其中,公平正義是
A. 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B. 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C.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D. 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
14.近年來,從"彭宇案"掀起的軒然大波,到"扶老被誣傷老,好人敗訴賠錢"等事件的一再發生,使歷來推崇"助人為樂"的國人遭遇考驗。2013年8月1日,《深圳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的正式實施,填補了國內公民救助行為立法的空白。為此,有媒體撰文《"好人法"釋放道德正能量》,認為該規定無疑會釋放出挺好人、做好人的正能量,對社會風氣的凈化不無益處。法律之所以能釋放道德正能量,是因為
A. 法律是道德的歸宿
B. 法律是道德的基礎
C. 活動是道德的前提
D. 法律是道德的支撐
15.黨群關系,關乎黨和國家的存亡大計。為了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中共中央部署并在全黨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次活動的主要內容是
A. 建設學習型黨組識
B.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
C. 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
D. 為民務實清廉
16.2013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會晤時,將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概括為
A. 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友好伙伴、相互尊重
B. 加強對話、增加互信、發展合作、管控分歧
C. 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D. 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密切協作、相互支持
二、單項選擇題。
17. 海的"貫通東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說上游的沉積物從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順廷而下能到達下游,這就表是脹江貫通了,這就是物源示蹤。我國科學家采用這一方法以,研究長江中下游盆地沉積物的來源,從而判別長江上游的物質何時到達下游,間接指示了長江貫通東流的時限。他們經過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長江貫通東流的時間距今約2300多萬年。這一研究成果從一個側面顯示出
A. 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物質運動是永恒的
B. 時間和空間的通過物質運動的變化表現出來的
C. 時間和空間是指標示物質運動的觀念形式
D.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18.作家史鐵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講道,奶奶告訴他的故事與通常的說法不同:一般人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熄滅了一顆星星;而奶奶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又多了一個星星,人死了就會升到天空,變成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燭光……"這對我們理解個人在社會歷史的作用的啟示有
A. 歷史是無數個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結果
B. 杰出個人決定歷史發展的走向
C. 人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
D. 每個人對社會發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19.1918年,馬寅初在一次演講時,有一位老農問他:"馬教授,請問什么是經濟學?"馬寅初笑著說:"我給這位朋友講個故事吧:有個趕考的書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兩銀子,挑了該旅店標價十兩銀子的最好房間,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單,米店老板轉身去屠夫處還了肉錢,屠夫馬上去付清了賒欠的飼料款,飼料商趕緊到旅店還了房錢。就這樣,十兩銀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這時書生來說,房間不合適,要回銀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錢也沒賺到,大家卻把債務都還清了,所以,錢的流通越快越好,這就是經濟學。"在這個故事中,貨幣所發揮的職能有
A. 支付手段
B. 流通手段
C. 價值尺度
D. 貯藏手段
20.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隨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進行的干預明顯加強,從而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調節機制發生了顯著變化。與這種變化相適應,經濟危機形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主要表現是
A. 經濟危機更多地表現為金融危機的頻繁發生
B. 經濟危機通常由國家間的貿易失衡直接引發
C. 經濟危機各階段的交替過程已不十分明顯
D. 經濟危機的破壞作用只局限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21.1926~1927年初,鄧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一年。此時正值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在莫斯科和整個蘇聯燎原般發展,國家經濟全面開花,市場上商品豐富、品類繁多,商店、飯館、咖啡館隨處可見。鄧小平到中山大學第一天就收到了一大堆日用品,一日三餐也非常豐富。在此期間,鄧小平還認真閱讀和摘抄了蘇聯領導人關于新經濟政策的許多論述。這一段經歷對鄧小平后來思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一定的啟示。鄧小平與列寧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中有許多相通之處,主要有
A. 優先發展重工業,快速實現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
B. 把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放在首要地位
C. 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
D. 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在條件下,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發展經濟
22.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是因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我國
A. 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B.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C. 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D.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23.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并回答學生提問時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段話生動地反映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即
A. 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B. 生態文明建設應與經濟建設協同發展
C. 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取代經濟建設
D. 生態優勢可以轉化為經濟優勢
24.2013年6月6日,《財富》全球論壇首次在中國西部內陸城市成都舉行。這次論壇以"中國的新未來"為主題,集中討論了中國西部發展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把西部大開發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位置,是因為西部發展有利于
A. 擴大國有資本在西部地區社會總資產中的比重
B. 增強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
C. 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D. 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有序的區域發展格局
25.《中共中央關于全國 》
A. 增強公民對社會的認同感
B. 降低政府治理成本
C. 擴大政府管理權限
D. 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26.近年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從2007年的248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773億美元,年均增長25.5%,??身對外投資大國行列。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意義是
A. 充分利用國外資源
B. 增強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
C. 培育我國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
D. 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
27.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參議既頒布的《中華民間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毛澤東曾稱贊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其"革命性、民主性"主要體現在
A. 它不承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B. 它規定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
C. 它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D. 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28.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利用和管轄釣魚島。1895年,請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與日本簽署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釣魚島等作為臺灣"附屬島嶼"一并被割讓給日本。1941年12月,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宣布廢除中日之間的一切條約。日本投降后,依據有關國際文件規定,釣魚島作為臺灣的附屬島嶼應與臺灣一并歸還中國。這些
上一篇: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考研英語真題
下一篇:2014年考研英語真題點評:難度穩定中略偏容易
頻道總排行
醫學推廣
頻道本月排行
熱門購物
評論排行
- 2011年臨床執業醫師考試實踐技能真...(13)
- 腋臭手術視頻(11)
- 2008年考研英語真題及參考答案(5)
- 節食挑食最傷女人的免疫系統(5)
- 核輻射的定義和單位(5)
- CKD患者Tm與IMT相關(5)
- 齊魯醫院普外科開展“喉返神經監護...(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環(5)
- 美大學性教育課來真的 男女上陣親...(4)